更新时间:2023-01-13 19:24:25 点击量:
作为中国浅层地热(温)能行业标志性人物的李宁波,从业三十多年来,穿过行业的风云起落,依然痴心不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之初探路摸索,从最初探索试验、工程示范、说服行业认知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到现阶段全行业应用面积接近10亿㎡的世界领先局面;
参与创立浅层地热能地质学理论体系,编著国际上首部浅层地热能资源研究专著 《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
主持多项由中国地调局、北京市财政立项的科研项目,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再生水热能利用及规划”“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及示范工程建设”,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浅层地热能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并把这一理念推广到全国;
敢于在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浅层地热能,北京奥运村和上海世博轴等多个项目可圈可点,都留下了他的“手笔”;
参与编写中国首个地热白皮书,参与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 地热部分编制工作;
以浅层地温能理论及技术为核心,以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中心 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为平台,在全国层面力推浅层地温能的开发与利用,硕果累累。
走进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的办公室,朴素而简洁,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办公桌和茶几上堆放着几摞厚厚的文件和专业书刊。
虽是大病初愈,李宁波的工作依然忙碌。不仅要参加一些学术考察活动,还亲自主持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多个大型科研项目。
“首先强调一点,不是我个人本事有多大,而是我身后有一个团结协作、努力奋进的团队,是优秀团队支撑着我,大家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实际上我们是互相成就。”第一次见面,李宁波的开场白别具一格。
“俊鸟”翔集。作为成立已有15年历史的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人,李宁波在机关业务部门有4名干将,且个个身手不凡。中心副主任杨俊伟是李宁波的第一得力助手,两人在一起磨合了十五年。“亦师亦友亦领导” 这是杨俊伟对李宁波的中肯评价。“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他对我们的领导,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在这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上ManBetX万博。”杨俊伟告诉《中国地热》记者。在她看来,中心其他4位同志,2名博士,2名硕士,两个教授级高工,两个高工,业务成长都非常快,均得益于“领头羊”的传帮带。
李翔自称在李主任手下一干就是八年,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李宁波对地热行业的热爱和信心,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触动着他:“他能始终保持这股子精气神,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一路感恩。李宁波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于湲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李宁波是一个“立体的人”,看问题视野开阔,站位高,有思想,“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专业素养方面,也体现在为人处事上,还体现在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方面。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人非常立体。”业务上不断精进提升的于湲,受教于李宁波“既要重视案头工作(理论研究),又要加强实地踏勘,二者不可偏废”的教诲,不断进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令于湲充满感动。
作为北京地热事业蝶变的参与者、见证者,李宁波笃信,只要以“日拱一卒”的精神“碳”路向前、逐“绿”而行,地热能未来将更“风光”。他的“根在应用,魂在创新”的内心OS,体现了一位地热能学者+地热产业践行者对创新的执念。
在30多年与地热能打交道的日子里,李宁波深谙:地源热泵项目成功与否,关键在地下。“这无可否认,我们研究地下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创立了浅层地热能地质学理论体系,并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我认为这一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
一寸理想一寸金。2004年,李宁波率领团队在北京平谷建立起一个实验基地(即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前身),不久前他还跟当时的建设者一起聊起建设初心。“初衷就是考虑到地下的这些工程,怎么能够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这是我们做所有项目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如今,地热产业在我国蹄疾步稳、愈行愈坚,尤其是地热直接利用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并且,地热经济规模还在持续增长。李宁波曾在一篇论文中深刻阐明他对行业的冷静观察:就全国层面来讲,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比较粗放。滥采滥排、无序开发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造成负面大于正面的环境影响,有违“初心”。
对技术创新,李宁波一贯很较真。“数据支撑”“科技支撑”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因为他思考得更加长远:“咱们这个行业,包括地热开发利用,都属于综合学科,并非单一的,而是各种方式方法的组合,所以我提出了‘浅层地热能+’的多能互补的理念,即深浅结合、天地结合、调蓄结合、表里结合,这些方式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地的大型项目中,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本身就是兼收并蓄的综合系统,所以大家一定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绝不能拆台,绝不能行业里头自个儿打架,谁好就拿来用,团结比黄金更珍贵。”李宁波告诉《中国地热》记者,表情不乏凝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束了在长春地质学院(今并入吉林大学)的大学生活,李宁波踏上了南下之路,被分配到首都北京。“到物化探大队报到后,我一放下行囊即出野外,第一站就是延庆。”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印在他大脑的沟回里。
学地质、搞地质工作,可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免费旅游,游山玩水,何乐而不为?其实并不尽然。
1984年,李宁波和同事在接到北京市1:50000地球化学调查的任务后赶往北京山区开展定点、分层、取样,描述地层等工作,“我们当时叫填图,翻山越岭,每天走20、30公里山路是家常便饭,这项工作真的很辛苦很累,流过血,也出了很多汗。”李宁波回忆,当时出野外时曾经过松山林场。延庆松山林场地热条件非常好,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就亲眼目睹从地面喷涌而出的温泉。大家看见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小房子,还有一个简陋的小池子。“我们就在那里洗了个澡,洗完后身心愉悦,一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至今想起来,李宁波仍感觉当时的经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这也开启了他与地热的缘分。
他心中至今仍牢记求学时恩师沉甸甸的嘱托。记得第一年在秦皇岛教学实习时,豪情万丈的李宁波快步登上一座山峰,在山顶破庙的墙壁上写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句子。
长春地质学院在地质界富有盛名,像老院长张贻侠、陈曼云、李占德等一批老教授在野外考察时不顾年老体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跟年轻学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认真传教、诲人不倦;同时,常以风趣幽默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了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都给李宁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成为他矢志不移地从事地热事业的指路明灯。
长春地院的老院长张贻侠是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今年已92岁高龄,鲐背之年的他身体依然硬朗。“为什么说(对他)当时印象特别深刻,正是因为他在构造和矿床方面的深厚功力,使得我们当时所在地的迁西铁矿探明储量大幅增加,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支撑。ManBetX万博”李宁波回忆说。他坦言,构造跟地热密不可分,无可否认,中深层地热跟构造直接相关,要有导热通道,“构造不光对地热,对整个地质乃至整个矿产资源开发,都具有巨大的决定性作用。”
在李宁波身上,我们看到了地热发展的时代变迁,也看到了一个个体如何在时代中确认自己。
李宁波曾笑称,我这个人可能有点不太安分,有点浪漫情怀。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在亲身感受地热发展涛声依旧的同时,也在享受一隅静谧。
李宁波的微信号名叫“涧邙”,他解释说,涧河是家乡洛阳的一条母亲河,有“一河清水入洛城”之盛誉;邙山系当地一座名山,“邙山晚眺”是著名的“洛阳八大景”之一,故名。李宁波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眷恋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有3000多年建都史,13个王朝、24个政权均建都于此的河南洛阳,被冠之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这些年却饱受大气污染之苦。在学会饮水思源之余,更要懂得继往开来,李宁波对此深以为然。或许是对家乡的思念、共情,多年前,李宁波主动为家乡的环境污染治理出谋划策,提出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护佑蓝天的建议。他的绿色低碳理想正在变为现实,先后指导出版了《洛阳地热》专著,指导在古都建立洛阳市委党校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一本书、一个项目开启了这座“十三朝古都”地热发展的新篇章。
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做正确的事,做真心的事,时间就会给予回报。如今已卸任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副总工程师的李宁波,仍在忙碌于为地热行业注入更多正能量ManBetX万博。
敢于承诺,勇于担当,具有开阔视野和宽广襟怀的李宁波,在业界拥有良好口碑。
他常说:“只要对地热产业发展有帮助的工作我都愿意去积极推动;只要对地热行业发展有好处的事情我都愿意用心用力去做。”
宁静致远、波澜不惊,当是李宁波的情怀所在。此刻,他望向洒满阳光的窗外,一股暖流正从心头袅袅升腾……
《中国地热》:您从事地热及浅层地热能勘查、研究、推广工作已有30多年,目前我国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如何?
李宁波:近20多年来,全球地热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是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201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年利用量已高居全球第二,2015年更一跃成为世界浅层地热能利用量最大的国家,发展速度已领跑世界。截至2020年,浅层地热能、温泉洗浴、地热供暖作为地热能直接利用的主要方式,占比高达95.3%。中国、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为地热直接利用量最大的五个国家,全世界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超过100MWt的国家已增至38个。对于我国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现具体阐述如下:
我国目前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城区,其中京津冀开发利用规模最大。“十三五”期间,中国浅层地热能年增长率为10%,与“十二五”期间28%的增速相比,增速明显大幅度放缓。到2020年底,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为8.1亿平方米。利用方式向多能互补、高效利用方式转变,智慧能源管理将是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用能效率,实现减排和用能的平衡。
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量不足,利用热泵技术实际供暖制冷面积偏低,新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对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视,并已出台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性文件,以期加快浅层地热能在我国的发展。
如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首次将地热能列入我国鼓励发展新能源的范畴。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鼓励浅层地热能发展的政策、规划超过20项;尤其是近几年,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政策发布更加密集。同时,也对浅层地热能的发展提出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该《意见》在肯定浅层地热能发展的同时,也重点提出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在开采地下水资源方面,更加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2018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为601亿平方米(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农村住宅),建筑运行总能耗约为10.01亿吨标准煤,占社会总能耗(46.4亿吨标准煤)的23.5%。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建筑总面积也在飞速增长。为应对建筑节能的巨大需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建筑高效供暖、制冷的有效方式。这在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
2010年以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增长迅猛。结合市场需求,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地热产业规划和布局战略研究项目组研究预测,我国地热产业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趋势良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规划布局的落地实施,将有效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从而产生显著效益。
经济效益。地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到2035年,地热产业将拉动投资突破万亿元(其中浅层地热能拉动投资约5800亿元,中深层地热供暖拉动投资约3200亿元地热能新闻,地热发电拉动投资约1000亿元)。
环境效益。地热产业规模发展,将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ManBetX万博到2035年,地热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2亿吨标煤,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以上,占非化石能源比重16%以上,对应减排二氧化碳4.8亿吨。
社会效益。地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将带动地质勘查、建筑、水利等上下游产业全面发展,促进就业容量不断增加,提供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加速相关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助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同时促进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目前,浅层地热能方面的国家技术标准只有2005年发布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一项,近期正在开展修订工作。
在行业标准制定上,2009年,原国土资源部制定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2018-2021年,国家能源局批准了能源行业地热能40项标准,其中,浅层地热能相关标准4项。
在地方标准制定上,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省市标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浅层地热能利用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及系统监测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总体上,我国浅层地热能相关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各地方标准以推荐性标准为主,很多地区无相关地方标准可供执行,市场门槛相对较低,行业管理部门不统一,法规缺位,易产生恶性竞争,导致项目建设质量不高,影响社会认可度及推广。因此,行业推广发展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
《中国地热》:地源热泵技术进入我国30年,发展现状如何?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李宁波: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均较为成熟。我国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起步较晚,在21世纪以后才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迅猛。
水源热泵系统适宜于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且开发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更优。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理论上适宜于绝大多数地区,不同地质条件影响其开发成本和节能效果。我国创立了浅层地热能地质学、地质勘查理论体系,资源勘查评价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近年来,浅层地热能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特点,建成了上海世博轴、北京国奥村、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等一系列示范项目,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浅层地热能的认知。
截至2017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的人口密集的城区,其中京津冀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目前全国地源热泵企业已超过4000家,并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中国地热事业取得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
热泵是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设备,其核心部件(如压缩机)在制造工艺上,一些发达国家水平较高,如德国、美国、日本等;近些年,我国一些企业在设备制造上也有较大突破。
在钻探设备及技术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如钻头耐受度、钻探稳定性等。另外,国内外均在换热材料研制上持续投入力量。
我国浅层地热能产业近年来虽获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目前全国浅层地热资源现状是供暖制冷面积不到我国可供暖制冷面积的1%,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于浅层地热能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不完备等方面,需要我们浅层地热能行业的相关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我国的浅层地热能勘查工作虽然覆盖了主要省市,但对资源量的评估和资源禀赋及分布特征的资料不完备,对于指导实际工程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地虽然基本都制订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但对规划的实施和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重要手段的地源热泵系统推广,并没有出台强制性规定。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财政和价格鼓励政策对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促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不充分,建设单位和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迫切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激励。
当前对浅层地热能的优惠和补贴等政策缺乏统一标准,存在优惠力度不够、补贴模式不科学等问题。部分省市尚未出台长期性连续性的鼓励浅层地热能开发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奖励补贴、优惠电价等相关支持政策。
我国虽进行过系统的全国性浅层地热资源评价,但是勘查精度不高,普遍缺乏针对区域性的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勘查评价工作。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工程应用还处在了解和观望阶段,均没有启动相关的资源勘查评价工作。
《中国地热》:您作为北京市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地源热泵技术在北京以及全国进一步发展存在哪些短板和难题?
李宁波:我有幸亲历了北京市地源热泵的各个发展阶段,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北京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扩大浅层地源热泵的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左右。北京地源热泵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认为,当前亟需补齐的短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激励方面。在税收减免、奖励补贴、优惠电价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北京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2)技术研发方面。技术进步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地源热泵技术同样面临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及时关注国外技术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须更加注重我国地源热泵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3)社会认知方面。需要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浅层地热能的认知水平,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学术讲座等多渠道提高公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将唱响中国声音,更将大大提升中国地热在国际地热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对于今后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我始终认为,在坚持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方针的前提下,科学编制开发利用规划,加强资源动态监测,重视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解决设备制造、规模化建设发展等“卡脖子”难题,实施以浅层地热能为主的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浅层地热能+”模式,促进浅层地热能资源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随着区域性能源利用规模的扩大,“浅层地热能+”还应该考虑融入大数据和互联网力量,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智能控制与智慧化管理,也是降低能源损耗、节省运行费用的好方式,所以“浅层地热能+”的发展路径也应向互联网要效益。
《中国地热》:《“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您认为,这一时期我国地热能发展将呈现哪些新趋势、新特点?
李宁波:目前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地热能发展将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双碳”形势下,各地都在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对地热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统筹区域资源条件与社会发展需求下,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地热+”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进一步契合城市规划发展需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能源变革,已深刻影响地热领域。地热开发利用规模化发展迅猛,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将在“十四五”时期解决系列规模化开发的关键性问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将不断提高。在数字化应用水平上,也将逐步缩小与能源领域其它行业的差距。支撑“双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示范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点带面”的建设发展模式将为地热发展薄弱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南方清洁供暖发展或将有质的提升。
国家顶层设计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地方规划政策落实步伐加快,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补贴、税收、经营模式等多样化配套鼓励政策落地更加便捷,规范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和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
《中国地热》: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宁波:2007年1月27日,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正式成立,ManBetX万博依托单位为北京市地勘院,业务上受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行政上受北京市地勘院管理,经常性费用由北京市地勘院承担。中心是专门从事全国浅层地热能研究与推广工作的学术性非法人组织。
中心的主要职能: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开展浅层地热能相关技术交流与培训工作,开展浅层地热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相关技术研发与推广。
多年来,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在浅层地热能理论体系建设、资源勘查、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监测站网建设、实验室建设、服务政府管理、业务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形成品牌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训全国学员3000余人次。与行业内机构合办论坛、培训班及评选活动。学习新技术,开展学术交流。
近几年,多家相关单位来中心进行调研学习。同时组织中心业务骨干前往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业务指导与技术推广。
在全国九省市设立十个分中心和实验中心。以开放的形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成因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心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与帮助。形成的“北京经验”已成功复制推广到全国多个地区,并为区域浅层地热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热》:“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浅层地热能领域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请您谈谈建这个实验室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已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宁波: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原北京市地勘局浅层地热能实验基地,始建于2009年;2014~2018年依托北京市财政资助的“北京市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初步建设;2021年7月,获批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浅层地热能领域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面向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开展了大量战略性、前沿性的浅层地热能应用基础研究,并推动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为我国浅层地热能的高效、可持续、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实验室发展目标:围绕国家“十四五”科学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求,聚焦浅层地热能应用基础研究,探索浅层地热能成因机理,研究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加强浅层地热能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地质学理论进步和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模拟、测试等功能,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浅层地热能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作为浅层地热能监测评价系统、浅层地热能教学实验基地和科普基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
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将围绕制约浅层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地质学理论、高效换热机理、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规律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完善浅层地热能理论体系建设,改变我国浅层地热能勘探评价技术方法单一、浅层地热能转化及应用研究创新乏力的现状,促进浅层地热能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浅层地热能事业的发展。
实验室目前进展:完成并上报实验室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报告。2022年1月,组织完成“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编写和专家论证评审;2月28日,完成“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上报备案。按照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关于报送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度工作报告”的通知要求,集合北京市地勘院相关成果组织上报《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工作报告》。此外,实验室公益性项目立项实施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编写、立项入库ManBetX万博,以及北京市财政组织的事前绩效评估工作。项目经费确定为5327.15万元,其中2022年度经费预算499.9366万元。
原标题:《李宁波的地热情怀》,原文刊载于《中国地热》杂志2022年8月刊封面人物栏目。文《中国地热》记者 刘进 戴海雷 实习生 何金津
由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牵头,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北京中航环宇新能源研究院、地热加App联合主办;《中国地热》杂志社、地源热泵网、地热能网、北京碳主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沣西能源2022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地热高层论坛暨第八届中国地热展”拟于9月在陕西宾馆举办。大会同期将召开第六届中国中深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研讨会、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技术应用分论坛、持续开发清洁能源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分论坛、浅层地热能应用创新研讨会。
本届论坛由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总冠名,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协办,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北京金茂人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特约支持。同期举办的四大平行分论坛——中煤地华盛第六届中国中深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研讨会、挪宝新能源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技术应用分论坛、海利丰持续开发清洁能源 助力实双碳目标分论坛、新源谷浅层地热能应用创新研讨会将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围绕“新开局·新思路 助力30·60双碳目标”论坛主题探讨交流地热能及地源热泵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对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解读。四大平行分论坛将在结构、内容和形式设置上,呈现“架构的系统性”“视角的多样性”“内容的专业性”“互动的有效性”等亮点。